养花常识

社会大美育为日常生活添彩!文化地标不仅供打卡更要能“打开”

2024-08-26 05:49:5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徐家汇公园星期音乐会即将迎来举办20周年,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公共文化领域专家蒯大申评价道:“20年前就有艺术普及意识的公园里的音乐会,不仅接续上了如今的‘社会大美育’,也成为公园文艺活动的案例。”

  今日,凸显“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社会大美育赋能城市美好”主题的上海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午召开。这不仅是对过去一年上海公共文化领域的总结与表彰,更是对未来上海城市文化发展、公共空间文娱活动、线上精神食粮内容的指引。今年,上海将以“城市美育”为战略牵引,充分发挥为民办实事项目长尾效应,打造城市美育共同体,构建“全民、全龄、全域、全时”的美育体系。

  在嘉定的旅游景点、乡村街道都能看到挂着“我嘉书房”牌子的阅读空间,且各具特色。南翔古镇的“名士居店”古色古香;工业区的“大治路店”现代时尚;轻纺市场旁的一幢白房子里还有个24小时服务的“我嘉书房”……我“嘉”既是“我与嘉定”也是“我的家”。在嘉定,“我嘉书房”作为公共文化领域力推的阅读空间、图书馆,已经实现集群化、品牌化发展。

  嘉定区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为契机,已经从“我嘉书房”,发展到“我嘉”系列空间、“我嘉”系列团队、“我嘉”系列文化活动等。该品牌完成了从单一的示范品牌向主题化、集群化、品质化的升级拓展。目前已经建成132个我嘉书房、秀空间、阅空间、艺空间等系列公共文化新空间,作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渗入社区、园区、景区的“触角”,配套开放、灵活、多元的个性化文化服务。有了固定空间,就能计划性引入文娱活动,如文化夜市、非遗集市、公益培训等惠民文化活动,还形成公共文化活动体系。

  与嘉定区相对“地广”不同,徐汇区的康健社区致力于在“15分钟生活圈”融入文化氛围、营造美好空间。这里有4个新建的“邻里汇”、8个主题公园绿地、3条人文水岸。25个居委活动室全覆盖沿街设置,而且空间功能再升级。街区微更新中植入创意绘画、景观小品,让人赏心悦目;康健体育公园围栏打开,实现室外场地24小时开放……康乐汇还被评为2022年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基层文化空间”优秀案例。

  康乐汇全年无休“全天候”,每周开放时间长达84小时。街道图书馆延时服务至20:30,并设置5处24小时智能借书柜。这里的服务辐射“全人群”。每周开设宝宝屋、美育课堂、市民艺术夜校、老年学校等100多门课程活动,服务“从襁褓到拐杖”的全年龄段人群。康健社区内还有市级非遗项目“桂林皮影戏传习班”,皮影“周周演”等活动深受市民欢迎。“全服务”遍及“15分钟生活圈”,如亲子口袋公园、社区食堂、健身房等。日均客流量3000余人次,处处洋溢着暖暖人情味和满满幸福感,让花香、饭香、书香溢出社区……

  上海大剧院一度是全国建造大剧院的标杆,所谓“艺术殿堂”。随着城市更新、剧院建设,其文化地标属性更加鲜明。近来,它越来越亲民,越来越注重服务下沉,甚至在有些时长3小时左右的剧目演出完后,于剧院附近摆出了葱油饼摊,给观众“加餐”……

  上海大剧院、上海文化广场、上海音乐厅等各大剧场、音乐厅,都不约而同地持续做好几乎每月一次的“剧院开放日”活动,音乐厅甚至每周一至五,留出午间一小时举办小型音乐会名曰“音乐午茶”,广受欢迎。在“剧院开放日”这一天,市民可以免费进入剧场的台前幕后,参与亲子互动、文化集市、小型演出、绘画艺术等各类文化活动,感受城市美好生活。

  图说:上海大剧院市民开放日:“你好,乐器家族”互动音乐表演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近来,上海音乐厅全新增设“约课有艺思”系列衍生活动,聚焦艺术家前沿理念,提升市民对音乐认知及理解。上海歌剧院与上海大剧院携手推出艺术教育及公益演出系列品牌“歌剧星空间——情景音乐会版歌剧主题演出季”,为观众了解歌剧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更全面的视角。未来,上海大歌剧院建设完成之后,歌剧听众更有耳福。

  图说:在“歌剧星空间”系列活动上,和慧与观众分享自己和“托斯卡”的奇妙缘分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还把文化服务送到了剧场之外,与金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动开展“艺韵湾区·高雅艺术进金山”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艺术中心还与复旦大学合作共建,邀约名师大家、新生代艺术家一起,开展“大美中国”美育系列讲堂,助力校园美育建设。

  如果说在实体空间里,公共文化活动愈发全面充盈;那么在网络空间里,数字服务更关注“一老一小”。喜马拉雅科技公司更注重在配合线下公共文化发展趋势的同时,服务银发族和少年儿童。

  他们与国家文旅部合作推出音频节目《故事中国》,将31个省区市的传统民间故事打造成音频“地方志”,以新形式、新媒介、新渠道讲好中国故事。他们与上海市文旅局合作制作首部上海城市建筑“有声书”——《建筑可阅读》,通过30集系列音频,把上海建筑的故事以情感充沛的听觉方式留存下来。

  针对“一老”推出的“长辈模式”聚焦健康科普、反诈等专题内容,推出喜马拉雅陪伴机。针对“一小”,打造“爸妈讲故事”功能,实现用家长AI声讲述喜马拉雅内容,便利亲子文化体验。针对残疾人,组织残疾人主播培训,为他们提供版权、流量以及签约等支持,助力残障人士平等参与公共文化生活。

  喜马拉雅多情感、多风格、多语种声音的TTS技术模型已经广泛运用于新闻、文化场所、新媒体等场景,用于数字出版、语音修复、语音再现,落地全国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博物馆、文化站,推动上海公共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升级……(新民晚报记者 朱光)

  上博东馆正在逐步开放,步行10分钟可达隔壁上图东馆的“捷径”,已被市民“踩”了出来。同一个地铁站旁,还有早就人气爆棚的东方艺术中心……春日,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城堡门口,有人在写生,有外地游客凑上去问,上海还有哪里好玩?画画的人回答:中华艺术宫,免费。餐厅里,人们交流的对话也是:“中华艺术宫最近的林风眠、吴冠中大展很体现海派文化……”周末上海去哪儿玩,已成为社交媒体“找搭子”的一个主题——那就是到上海各个角落如春笋般“冒”出来的文化地标里转一转。

  文化地标的大门究竟该如何打开?今天上午在友谊会堂举行的上海公共文化工作建设会议的桌上,摆放着两本书:《邂逅大美育:2023年为民办实事项目纪实》和《上海市公共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工作指导手册》——让人更多领悟到文化是教育,文化是“树人”。上海的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是一整套系列工程。首先,要在制度上有新突破,编制的《公共文化惠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就列入了新一轮的民心工程。全国首部美术馆省级规章《上海市美术馆管理办法》正式施行、《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条例》《上海市博物馆条例》等也正在立法规划中。

  上博东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等大型场馆开放之际,城市更新过程中家门口小而美的空间也让人们的寻美之路更丰富、更多元。全市已推出“演艺新空间”100家、“美术新空间”15家、“家门口好去处”205个,完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新一轮更新提升63个,建成了新型农村电影放映示范点14个……

  上海的文化地标正在逐渐打开大门,打开之后呢?已成为城市文化地标的建筑阅读完之后呢?这些“可阅读的建筑”等等美好空间,更需要好的内容去充盈,比如113个“社会大美育”课堂,再比如全年各场馆近8000场的艺术普及教育活动。上海推出“何以中国”“对话世界”“何谓海派”等文博美术大展,已成为现象级的大展,正在激活城市流量、扩大城市的影响力与美誉度。

  图说:市民参观“何以中国: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今年,上海还将继续开拓高品质公共文化的新格局,推动文化赋能城市的新空间,构建人民城市美育共同体,让文化地标大门打开之后的空间、活动、服务、感受更沁人心脾。(朱光)

  “社会大美育”课堂是上海市文旅局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公共文化惠民工程,深化实施“社会大美育计划”的重要举措,是2023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已在全市遴选打造100个“社会大美育课堂”,全年推出5000场艺术普及教育活动。深入实施了“大博物馆计划”“大美术馆计划”“社会大美育计划”,持续办好“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社会大美育课堂”为民办实事项目,形成人人共享、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市氛围。金年会app,


本文由:金年会花卉盆栽有限公司提供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