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产品展示

“印象画派在贵州”画展在贵阳开展

2024-09-04 02:51:06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8月30日,“印象画派在贵州”画展在铁建城内的贵阳国际时尚发布中心一楼开展,而就在该中心负一楼,“印象莫奈——时光映迹艺术展”也将延期至9月30日。

  在一个文化空间,可畅享两金年会app,场艺术盛宴。“印象贵州”与“印象莫奈”的不期而遇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前往一饱眼福。在“印象画派在贵州”展览现场,贵州名家刘建一的《高原落日》、尹光中的《镇宁》、陈红旗的《甲秀楼夜景》、廖国松的《静物》、曾希圣的《栀子花》等作品,更是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驻足品鉴。

  “这不仅仅是一次‘展中展’,更是一次中西文化交流的‘艺术实验’。”展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画展在很短的时间内,征集到了70多位贵州艺术家所创作的100多幅作品参展。参展人数和作品数量在贵州艺术史上颇为罕见。参展艺术家年龄跨度大,从20出头到80高龄,代表和展现了三代贵州艺术家在“印象画派”领域的实践。

  “发端于法国的印象画派在现代艺术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艺术家突破了单一的审美观,他们对外光色彩的艺术实践,形式美的探索所形成的新艺术思潮对中国艺术观念和方法的建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开幕致辞中,亚太动漫协会秘书长、贵州省经济文化促进会会长王六一梳理了印象派在中国的发展史。

  他认为,印象画派在贵州的艺术实践,成为了“贵州美术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体现贵州艺术家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中怎样采用和借鉴印象派方法创作本土风景、静物、人物肖像等作品,我们策划了印象画派在贵州画展。”

  作为画展的主办方之一,中国铁建地产贵州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侯思军在发言中提到,今年的4月30日“印象莫奈——时光映迹艺术展”开幕时,在各位艺术家朋友的支持下,贵阳国际时尚发布中心艺术家委员会成立。

  “4个月来,我们共同努力,把发布中心打造成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公共艺术空间,共同致力于让艺术融入生活。”侯思军说,在莫奈展期间,很多艺术家抽出时间,来到这里客串讲解员,不仅为今年的中法文化艺术交流作出了贡献,还为市民搭建一座通往文化与艺术的桥梁。“印象画派在贵州”画展,有幸组织到这么多的作品,不只是贵州艺术家群体风采的绚丽绽放,更是过去4个月以来的成果展示。

  在开展仪式的“名家畅聊文化沙龙”环节,王六一与中国文促会版画院副院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贵州版画学会会长曹琼德,贵州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何京,著名美术批评家、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王林、尚院艺术博物馆馆长、洪江国际艺术村创始人、著名当代艺术家李向明,著名油画家、本次展览艺术顾问曾希圣,著名艺术家、本次展览艺术顾问陈红旗,以“印象派在贵州的发展和影响”为主要内容,为观众们分享了许多精彩的故事。

  在与观众共同赏析画作环节,作为本次画展的策划者之一,王六一为观众分析了贵州艺术家是如何借鉴发展印象派风格的。

  他认为,作为西方现代主义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本身具有逻辑清晰的“线型”流变轨迹。中国艺术家对现代艺术和印象画派的研习、吸取和本土化转型,为我所用、自主革新的拿来主义,却有着非线性的实践与探索。

  贵州艺术家秉承印象派画家的传统,他们走出画室,深入原野、乡村、街头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刻画在变动不居的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贵州的艺术家们还凭借自身的艺术禀赋与本土特色,在吸收印象画派的技法的同时,强调主观感受的再创造。他们还注重色彩的对比关系、体积感及装饰性等,“兼收并蓄”,自成一派。

  具体地追溯贵州艺术家对印象派方法的研习创作实践,可以看到,得益于丰富的地域自然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艺术家们对西部贵州的自然风光具有深切的感悟,敏感捕获贵州高原的风物形貌特别是本土“专属”的光线和色彩,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和艺术家个体体验特色的阳光、外光色彩类型。

  “印象派技法,已经成为了全世界都能接收的艺术语言。贵州艺术家们用这种西方技法描绘本土地域特色,展现了贵州近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轨迹。”王六一说。

  本次展出的作品范式跨度广,从肖像到风景,从写实到写意到表现,可谓林林总总,气象万千。在他们的作品中,观众可以深切感受到艺术家们灵活融汇中国传统文化的写意与象征性,在色彩构成、语言修辞、媒介造型、笔触抒写上对画面的娴熟把握。他们通过作品抒发情感,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乡土的眷恋之情。

  本次展出的100多幅作品,时间跨度长达60年,有描绘贵州山水和建筑的、也有还原人物场景的、还有专注于静物刻画的,内容和题材非常丰富。

  这幅画创作于1974年,描绘了50年前贵州乌蒙山区的落日景象。画面中,层层叠叠的山,笼罩在夕阳柔和的光线下。

  同样是描绘家乡的太阳,莫奈的《日出·印象》创作于1872年,而刘建一的《高原落日》诞生于100多年之后。它们同样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日出·印象》注重“感觉”而非“细节”不同,这幅画有较为清晰的轮廓线,将贵州高原风貌真实还原于画纸之上。

  刘建一是“贵阳五青年”画展的策展人之一,如今已经定居海外。为了本次展览,他特意将这幅画从美国空运到贵阳。跨越50年的历史长河,《高原落日》带给人们的震撼,一如往昔。

  与法国印象派画家一样,贵州也有很多热爱户外写生,喜欢追逐光影的画家。尹光中就是贵州早期前卫艺术家的代表,他的画作根植于贵州,艺术化地展现着这片土地的山水人文。

  1968年,尹光中在来到镇宁的一个乡村,用画笔记录下了当地的民间建筑。排列错落有致的石板房,在阳光下呈现出银灰色。即便跨越了50多年,人们依然能够体会到画面中的空间感、纵深感,依然能够沉浸于宁静的乡间生活中。

  在贵阳长大的陈红旗,从14岁开始学画画时,就开始画甲秀楼。半个世纪的光阴倏忽而去,已成为贵州省油画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的他,早已记不清画了多少幅以甲秀楼为主题的画作。这幅《甲秀楼夜景》,他画了两次。第一次是2023年的一个晚上。甲秀楼附近,漆黑一片,看不清颜料,也看不清画布。他借助城市微弱的霓虹,凭借自己对甲秀楼的印象,画出了大致轮廓。一年之后的一个晚上,他再次带着这张画来到南明河畔二次创作,将细节填充完整。这是一幅具有现代性的画作,画面中色彩的冲击感,让甲秀楼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呈现出流光溢彩的唯美感。

  贵州艺术圈子里,有一位“资深玩家”——廖国松。他喜欢画画、写诗、写作,在每一个领域,都有傲人的成绩。这幅以两个苹果和一个罐子为主角的《静物》,与西方后印象派的创作风格有几分相似。色彩的对比、光影的处理、几何图形的剖析,都极其精准和深刻。画面不仅仅在描绘苹果、罐子和光线,创作者是通过客观静物表达主观意识和情感。

  当象征着纯洁美好的栀子花与妙龄女子同框,当明媚的光线洒在女子身上,花朵的芬芳似乎透过画布弥散开来,让每一位观众如沐春风。

  这是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贵州籍画家曾希圣送给友人伴侣的一幅画。与莫奈一样,曾希圣也是一位“追光者”。画面中清晰的明暗对比色调,足以窥见创作者对光源、光线、光影的“拿捏”,造诣颇深。

  时光渐渐老去,当画面中的女子再次欣赏此画,一定能跨越时空,回到如星辰般闪耀的花样年华。(文/陶陶 图片由贵阳国际时尚发布中心提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由:金年会花卉盆栽有限公司提供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