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花常识
沪上9座市民园艺中心调研:更新如何视“度”而为?
2022年9月,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发布《关于推进市民园艺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市民园艺中心建设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内既有的管理用房、景观闲置用房等,还提出可与党建服务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等结合。
上海市民园艺中心的建设颇见成效。截至2024年4月,上海已建成市民园艺中心106座,大部分是利用闲置的绿地空间打造,特别是结合公园的管理用房、园艺生产用房。
哪些空间可以用来建设上海市民园艺中心?市民园艺中心如何重构人与空间的关系,激活和引导新消费?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分别于4月24日和5月12日走访了沪上9座市民园艺中心并采访主理人,以期为城市更新和“公园+”提供一些案例和思考。
位于长宁区中山公园的市民园艺中心“WHO花”由公园的温室大棚改造而来。创始人徐嘉谊介绍,该温室已建成8年之久,由于长期闲置,政府拨款一百多万做了专项修缮。2023年4月,中山公园温室改造成项目开始启动,500多平方米的室内空间改造,花费就近百万元。
市民园艺中心是政府支持的项目,运营主体是社会力量。在改造过程中,政府承担了外部修缮的资金,内部空间改造资金则由运营主体承担。
改造后的空间如何运营?“最根本的本身空间的定位”。徐嘉谊说,“中山公园位置很好,但长期以来,公园游客以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少,老年人消费力不足,在运营上很有挑战”。
徐嘉谊意识到,这样的空间并不适合做零售业务。因而在设计之初,这里想打造的便是一个花植美学主题的体验空间,而非花卉零售门店。
“花和植物除了作为商品本身之外,还有作为空间艺术的震撼效应。”徐嘉谊表示,2023年9月以来,“WHO花”举办了“剪云雕雪”和“生浪不息”两场艺术展,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前来打卡。作为公园里的市民园艺中心,这不仅是“花店如何不止是花”的探索,同时也是“公园不止是公园”的探索,从而将花植叠加更多元化的艺术载体,为城市公园注入新内容。
“WHO花”是将公园既有空间改造成市民园艺中心的典型案例。政府通过对空间的改造,更新了原有的老旧空间,而运营方引入社会主体,不仅激活了空间,也为公园吸引到更多的年轻人。
黄浦区复兴公园和静安区闸北公园内的市民园艺中心原来都是茶室,如今,则叠加了售卖植物与开展公益性的园艺课堂的功能。研究员走访发现,功能变化带来了人群变化。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伟珏对复兴公园中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表明,以前复兴公园里的茶室主要以退休中老年男性为主,他们聚集在露天茶室及其外围讨论公共话题,茶室空间也是一种“男性空间”。而当增加花卉的摆放并叠加园艺服务功能后,空间里的人群日趋多样化,研究员看到了许多青年、女性和儿童的来访,他们或是咨询花卉的养护知识,或是购买鲜花。
复兴公园代表了在现有商业设施的基础上,融入市民园艺服务的公园更新模式。原有茶室满足了公园周边(中老年男性为主的)居民社会交往需要,改造后的市民园艺中心将这部分功能保留,但还增加了卖花、养花咨询、园艺课堂等功能,实现了空间功能的复合利用和人群的多元化。
地铁10号线新天地站出口的街角花园“追梦园”中有一座精巧的花房,这座市民园艺中心已成为上海网红打卡景点。由于其土地使用性质不允许建造正规的房子,这里的市民园艺中心采取临时构筑物的方式,四面也更为通透、开放。虽占地仅16平方米,但“小没关系,因为整片追梦园都是它的延伸”,黄浦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顾芳表示。
金年会官方网站首页入口
处于市中心核心地段,且靠近居民区,追梦园市民园艺中心切实回应市民的需求。“在家门口,大家所见即所得,可以随手把心仪的自然之美带回家”,顾芳认为这也是市民园艺中心扎根社区的体现。此外,借助市民园艺中心这个平台,植物园、科研机构的品种有了面向市民的展示场所。顾芳介绍,得益于市民园艺中心的推广,康乃馨、郁金香新品种今年销量明显增加。
追梦园是利用绿地的边角料搭建社区型市民园艺中心的标志性样本。虽然受土地使用性质所限,只能采用临时构筑物的材料,却恰恰令空间更加通透开放。面积虽小,不足以像“WHO花”那样作为展览的举办场地,但其位于街角、更贴近社区的位置,也让其与居民产生了更多的连接。
普陀区的上花源市民园艺中心(以下简称“上花源”)位于沪太奇石文化城内,原是绿化中转的生产大棚,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改造后成为集合设计师中心、自然咖啡馆、绘本写作空间等综合性市民园艺中心。
“上花源”花卉园艺部副经理韦春梅介绍,大棚分两期改造,整体骨架不变,但大棚内打造了多种小型空间,保留地栽新优品种植物的同时,联合科普教育机构开展采摘、昆虫观察、标本制作等自然主题系列课程,深受小朋友喜欢。
不过,由于地处市场内部,位置偏僻,且沪太奇石文化城本身经营效益并不好,“上花源”市民园艺中心的客流量不高。在走访的周日下午,研究员仅遇见2名顾客,其余都是遛狗的周边社区居民。韦春梅表示,因为是温室大棚改造而来,夏天棚内较高的温度也会造成室内体验不佳等问题。
不同于其他三个案例,“上花源”并不能依托公园和绿地原有客流,且地处传统的奇石文化市场,客流不足。但上花源面积较大,综合性更强,若在宣传与运营上有所突破,也可成为中心城区居民深度连接自然和物种多样性的珍贵去处。
当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时代,城市更新步伐逐渐加快“绿色基建”的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上海市民园艺中心的建设就展现了两者结合的更新样本。
从以上4个案例可见,不同体量、不同地理位置的上海市民园艺中心体现了不同的更新思路。体量较大的市民园艺中心可在原有空间功能上拓展更多功能,如举办艺术展览等吸引更多年轻人,或打造综合性园艺中心,提供深度连接自然的可能性;而面积与体量较小的市民园艺中心,则可面向所在社区,为居民提供卖花、养花咨询、园艺课堂等公益性服务。
本文由:金年会花卉盆栽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