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产品展示

百姓富得流油政府穷的寒酸 解码柏加现象

2024-06-04 12:30:33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老百姓开宝马住别墅,富得流油;政府办公场所破旧不堪,财政年年“垫底”。这强烈对比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玄机?

  浏阳市柏加镇道路两旁郁郁葱葱,漂亮的小洋楼掩映在绿色之中,昭示着这里的富有。

  龚建伟是柏加园艺场老板,现在拥有200多亩花木基地,每年销售额上千万元,他指着一棵五指柏向记者介绍说:“这棵树现在市面上价值30万元。”

  进入小桥流水、名贵花木遍地的生态园林名优花木新品种引进与推广科技示范基地,就像到了生态公园。本版图片均为罗杰科摄

  从长沙市区出发,沿长株高速南行,便进入到浏阳市柏加镇境内。刚出匝道不远,只见道路两旁郁郁葱葱,造型各异的小洋楼在绿色之中探头露尾,昭示着这里的富有。

  柏加镇面积87.5平方公里,人口2.6万,包括4个村和一个居委会,是一个不大的镇。但近些年来,这个小镇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眼球,原因是这里的花木。同时,这里的农民很有钱,可以说富得流油。

  当地有一个小伙子,曾经在参加湖南某电视台的相亲节目时说,他家一年的收入是20多万元,这在当地是比较差的。现场的人都大惑不解:这到底是个什么地方?当地农民富到什么程度?

  一组数字也许能解答这个问题:在当地的信用社,当地农民每年新增存款达到4.6亿元,户均存款80万元。这还不算农民存在别的银行的存款。农民的年均可支配收入近2万元。镇里几乎家家户户住洋楼,开小车,其中不少是沃尔沃、宝马、奔驰等豪车。渡头村是一个只有2700多人的村,资产在200万元以上的就有110户,100万元以上的200户,私家车500多台,平均每5个人就有一台小车。

  “当然也有少部分村民,靠出租土地过日子,仅仅能吃饱饭,但这部分村民不到总数的百分之一。”当地村民对记者说。

  据说,这里的花木产业源于1905年,一个叫陈曦的当地人东渡日本,从事早期革命活动,在那里学会了花卉苗木种植,并把这技术带回家。开始这里的人以种植果树为主,大部分是橘子树。1986年,一场罕见的冰灾将橘子树几乎全部冻死。为了寻找出路,几位村民开始尝试种植花卉苗木,尝到了甜头,逐渐形成了一个产业。城市化浪潮掀起后,绿化必不可少,花木产业这个绿色产业一夜之间异军突起。

  最初,柏加人种的都是小苗。2003年,湖南省政府提出打造百里花卉苗木走廊,加大对浏阳河沿线长沙县、浏阳市几个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从浏阳镇头镇到柏加镇再到长沙黄兴镇与跳马镇的花卉苗木大通道。在此期间,柏加花卉苗木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由于交通条件改善,大型运载卡车、吊车等可以直通苗木种植基地,柏加人实现了从种小苗到种大树的转变。这个时期,柏加人还在以出售苗木为主。据说这里的人种大树有“独门绝活”:其他地方大树移栽成活率一般只有50%,而他们可以达到90%以上。凭着这门“绝活”,他们种植的大树与珍贵植物在市场上非常抢手。当地一位农民种植了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两棵罗汉松,一次卖了140多万元,在结账当天,这位花农便买了一辆宝马。“两棵罗汉松换一台宝马”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2008年,柏加人不单卖苗木,还开始承包绿化工程,并涌现出园林园艺企业几十家,其中,湖南柏加建筑园林有限公司成为湖南省首家具有一级资质的园林公司。大大小小的园林园艺公司在外承接工程,不仅直接带动了柏加的花卉苗木生产,还提高了花卉苗木附加值。柏加人揽到上海的一个绿化项目,一次就收入1.8亿元!

  经过几次飞跃,花木产业“一枝独大”,成为这里的支柱产业。当地村民说,现在柏加看不到一根稻草,全部是树,花木销售收入一年达到4.2亿元。

  在柏加镇街道边,一个不起眼的小门,进去就是镇政府。一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三层旧房,是镇政府的办公区。对面一栋青瓦平房,就是镇政府的食堂。

  走进办公区,感觉是到了一个村部。镇党委书记卢军的办公室在三楼,一张办公桌,一排书柜,墙壁上有几条大裂缝,漏水的痕迹很明显。

  “我这叫做‘风水宝地’”,卢军幽默地说,“就是窗户关不紧,风能吹进来;楼顶雨水挡不住,一下雨就漏。并不是我们不想弄好点,但维修过几次,就是修不好。可能是当时建房时防水没做好。”

  一个这么富裕的镇,镇政府却如此寒酸,会不会有损政府形象?卢军笑了笑说:“我不觉得。来办事的老板都说我们的办公楼有特点,老百姓富政府穷,还夸我们呢。”

  这还是表面的,更“寒酸”的是镇政府的财政收入。柏加镇政府的财政总收入在浏阳市的乡镇中年年“垫底”。前年是200多万元,去年是328万元。可以说少得可怜。

  为什么群众这么富裕,政府却这么穷呢?卢军道出了原由:柏加镇只有一个产业——花木,花木产业虽然是利润很高的产业,但属于农业项目,基本上都是免税的,只有千分之零点四的工商定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垫底就垫底,我不觉得这是个值得脸红的事情,关键是老百姓是不是受了益。”对于财政收入这个很多官员非常在乎的“政绩”项目,卢军笑言看得很淡。

  一个有趣的事情是,镇里有时接待来访的领导或客商,卢军会带他们去下面村的村部。“不是为面子,因为4个村的村部个个比镇政府强,去那里开会舒服些。”

  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现象:镇政府58个干部,本地人却没几个,绝大多数是“外来和尚”,卢军也是从长沙市团委调来的。镇政府干部调侃说:“不是‘外来和尚好念经’,而是本地人大都发财去了,没有几个愿意呆在政府机关拿工资。我们曾经出价3200元月薪,想请一个厨师,但本地竟没人愿意来干。在柏加从事花木行业的外来工有3000多人,这些人都是200元一天,本地人就更不用说了。”

  “政府只做群众个人做不了的事情,民生、干部培养、产业扶持等。打个不很恰当的比方,老百姓吃了鱼翅后,政府要做的工作就是为他们送上一杯热茶。”在“藏富于民”的背后,卢军如是形容政府所做的事情。

  王林科是本地人,湖南高尔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现在拥有柏加花木大市场精品展示园,占地180亩,园内花卉苗木存量达1亿元。20多年前,王林科承包了村里一个100多亩的橘园,因为1986年大冰冻,刚刚挂果的橘子树全部被冻死,王林科为此背上10多万元的债务。当时,村里有一个人种了一棵茶梅,有人出价到6万元,这位村民还是不卖。正在愁眉不展的王林科眼前一亮,在父亲的指导下种起了桂花、茶花、紫薇等苗木。在等待苗木长大的日子里,为了还债,他与妻子一起到湖北洪湖打过鱼,到海南岛种过辣椒,到新疆淘过金。2001年,王林科回到老家,这时,他种植的第一批苗“出窝”了,当年就卖了5100元。他发现柏加镇虽然苗木众多,但都是各自为战,产业也没有规模,产品也多是大路货,附加值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决定回家开办一个苗木精品园。他的精品园现在每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

  王林科说,政府给我们的创业环境非常宽松。花木产业是群众自发形成的一个产业,是群众从实践中长期摸索出来的。那时粮、棉、油被视为农业的根本,种花种树被认为是“不走正道”。政府尊重群众的创造,没有横加干预,而是积极引导,才有了今天大大小小2000多家园林。

  龚建伟是柏加园艺场老板,现在拥有200多亩花木基地,每年销售额上千万元。他说,一个好政策比什么都强。镇政府从不强迫我们做什么,做的都是“锦上添花,雪中送炭”的事情。如为了提高花木种植技术,每年要组织花农举办各种培训,或者到外地取经。现在整个柏加镇有7000多花木经纪人,170多名中、高级园艺师,这都是政府引导的结果。政府每年都要组织我们召开专题会议,研讨花木产业发展的思路。“做高端产业”,也就是通过园艺精品打造,提高花木的附加值,这也是政府组织研讨的结果。比如一株桂花树,以前卖小苗,才卖几毛钱。后来卖大树,能卖到2万元。现在我们把它打造成精品,能卖10万元,利润又翻了四五倍。现在,柏加花木存量达到200多亿元,为了盘活这些资源,政府又以联保的形式,为我们申请花木抵押贷款,解决发展的问题。

  “一流的企业卖标准”。目前花卉苗木,特别是树木并没有一个标准,比如一棵桂花树到底值多少钱?还是根据经验来判断。在柏加镇政府引导下,利用他们在整个花卉苗木市场的影响力,已经制订了红花榉木与桂花树标准,正在制定罗汉松、樟树的标准。同时,还将做几种树木的标准。

  “现在是骑自行车的为开宝马的服务。只要为群众服务好了,就是好政府。”龚建伟说。

  “前年我们的财政收入才200元万的时候,将政府下面的6个门面(年租金达20万元)收回来,投入40多万元进行装修后做为政务服务中心,虽然政府损失了收入,加重了财政负担,但方便了群众办事。当然,我们也希望财政收入能多一点,这样我们还能做更多的事情。”卢军说。

  “有人说,世界上最宝贵的是水和空气。柏加镇绿化率达到92%,是长株潭两型社会的‘绿心’,也是我们无可比拟的环境优势。我们在做‘产业的高端”,将传统花木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依托环境优势,开始了‘高端的产业’,也就是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到那时,就不是花木产业一枝独秀了,而是‘多点开花,齐头并进’。”

  柏加目前引进的最大一个休闲度假项目——仙人湖项目,已经启动施工。秀丽的仙人湖边,不久就会有不少外地人在此居住养生。卢军将柏加的环境和区位概括为“离红尘不远,跟自然很近”。仙人湖休闲度假项目“卖”的就是水和空气。卢军希望借这些“绿色”项目,达到“富民强镇”的目的,做一个“新农村”的样板出来。


本文由:金年会花卉盆栽有限公司提供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