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产品展示
罗源湾畔的群山之中藏着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顺着村里的机耕路蜿蜒而上,便来到了花农郑庆枝的苗圃基地。基地里的罗汉松郁郁葱葱,造型精巧,或似俯身迎客,或如腾云驾雾。
“就在几天前,有人付了定金,要买我家的罗汉松,一对两万多块。”穿着一双解放鞋,拿着一把小剪刀,郑庆枝弯着腰,修剪着枝条,腼腆中带着几分喜悦。
一株普通的罗汉松只要几百元,郑师傅如何卖到上万元呢?“十年树木,这可要耐得住寂寞。”郑师傅解释,培育一株造型精巧的罗汉松,多则要花10年。眼前这些罗汉松,他请来园艺师量身设计,已经修修剪剪好多年了。
虽然受疫情影响,郑师傅的生意却依然火热,来自湖南、广西的订单源源不断。谁能想到,10多年前,郑师傅只是一名运货司机,花名还认不全。
“不像香菇,没人买就会烂在地里,花木可以继续种着、养着。”郑师傅选择在家乡创业,靠着一股闯劲,从最初的几亩地一直种到了现在的140多亩,从口袋只剩下几百元钱到了基地产值达数千万元。此外,他还盖起了智能化大棚,只要拿出手机点一点,就能远程控制灌溉水量。
西洋村像他一样养花种树致富的,还有一大批人。“1995年,放弃养菇的村民,到福州市区打工。打工时,看到城市发展需要大量花木,大伙有了个新想法——在仓山建新镇租了地,种起花木。”罗源县花卉苗木协会会长尤永光回忆说,“当时户均年收入有两三万元,这让村民尝到了甜头,不少人走出家门,学种花木。”
20多年过去了,西洋村在外形成了数千人的种花大军,在仓山建新、闽侯上街、福清等地种植苗圃面积近4000亩,产品畅销省内外。不少花农发家致富,买了新房子、新车子。
“然而,土地租金不断上涨,不时还遇到土地征收,我们像‘打游击’一样,被赶来赶去。”2017年,尤永光响应当地政策,决定返乡创业。他还给花农算了一笔账:在市区每亩地租金需7000元,在村里只要800元,而且能建设家乡,干活也有劲。
回到西洋村后,他带领郑恩等花农成立了福建西洋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抱团发展模式,先后带动100多户村民返乡。
“在外面,我们只能种低廉的苗种,然而,不走专业化、规模化的转型之路,就难免重蹈种菇的覆辙。”80后的郑恩是“花二代”,有许多新想法。他们依托公司,正在打造西洋村特色花卉苗木基地项目。项目一期计划投资6000多万元,主要开发茶园以及莲花心片区,共涉及土地4000多亩,种植美国紫薇、日本晚樱、垂丝海棠等高端品种。
“去年,我们的杜鹃和麦冬都脱销了,公司收入2000多万元。”对于郑恩来说,回乡创业是个不错的选择。据林贤维介绍,如今福州市区80%以上的城市绿化、道路等周边景观盆栽的花卉苗木,都出自西洋村种植户之手,花农户均年收入达20万元以上。西洋村花卉产业还带动了13户贫困户脱贫。
“乡村振兴是篇大文章,必须扎扎实实做。西洋村荒山野岭变美丽花园,这是生态在振兴;花卉产业引领村民致富,这是产业在振兴;返乡村民变技术农民,这是人才在振兴。政府只要搭好台,企业只要唱好戏,西洋村的致富路将越走越宽。”游永文如是说。
据了解,碧里乡已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西洋村水电路等建设,建起全县首条村级柏油马路,每年还会举办花卉文化节,打响“花园村”品牌,助力西洋村振兴。
根据规划,西洋村计划用3年时间发展大棚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及旅游观光、农家乐等,计划开发山地探险健身体验、农业观光科普体验、农畜种养体验、山地民宿度假、农业自然学校、花海营地等旅游产品,让村民也吃上“旅游饭”,走出一条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发展的乡村振兴道路。
福州新闻网4月6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卓良辉 雷岩平 郑瑞洋 见习记者 王月玲 通讯员 肖丹)罗源湾畔的碧里乡境内,群山之中隐藏着一座“大花园”——罗源县碧里乡西洋村。这里阡陌纵横,丘陵起伏,家家种花卉,户户植苗木,花团锦簇,草木繁盛,景色宜人,被誉为“花园村”。
20多年来,该村不断发展,拥有了省内外有名的花木基地;村民从种菇为生变成种花致富,实现了户均年收入逾20万元。4月1日,记者慕名而来,踏访西洋村里的“花田喜事”。
春雨初歇,西洋村的午后显得格外清新:近处,新房林立,小桥流水,几位老农坐在文化中心的长椅上,看电视、谈“花事”;远处,青山如黛,花木扶疏,花农提着剪刀,穿行在花田里——恰似一个世外桃源。
据了解,西洋村是碧里乡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村,共有1027户3483人,也是革命老区村。花卉苗木是西洋村的传统产业,从事花卉苗木种植的村民达到500多户2000多人,现有花卉苗木基地约4000亩。
“以前,我们这里没有那么多花,也不像现在这么美。”走访时,村里的老人给记者讲起了西洋村的故事。
上世纪90年代,西洋村是罗源知名的香菇种植大村。“那时,我在村里任教,每天晨跑都能看到道路两旁摆满了刚采摘回来的香菇。”在碧里乡党委书记游永文的记忆里,曾经的西洋村是“菇村”,而非“花村”。
金年会棋牌官网
然而,随着技术日渐落后、品种单一老化,缺少市场竞争力,菇价连年下跌。落后的毁林种菇生产方式,也破坏了当地生态。看着卖不出去的菇、光秃秃的林,菇农信心受损,菇业也就这样淡出了西洋村。之后,年轻人出村寻找新出路,村里留下老人,不少田地便闲置、荒芜了。
西洋村党支部书记林贤维告诉记者,到了2017年,碧里乡推动花卉产业回归工程,在外的花农纷纷回乡创业,承包土地种植花木。
“荒田变成了花卉基地,荒山成了苗木基地,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还装扮了西洋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林贤维告诉记者,近年来,西洋村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山村旧貌换新颜。
本文由:金年会花卉盆栽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