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产品展示

《走读广东古书院》:首部系统展现书院文化历史的融媒出版物

2024-08-21 01:40:4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16座广东古书院,总行程1000多公里,持续数月,以最直观的视角带领读者品读广东古书院的故事,见证古书院的变迁。近日,南方都市报著《走读广东古书院》一书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它是首部系统展现广东古书院历史传承和文化魅力的融媒出版物,也是感受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重点工程成果。8月18日,《走读广东古书院》新书发布会暨分享沙龙在南国书香节上举行,广东作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蒋述卓先生莅临现场,与南方都市报主创团队代表共同走读广东古书院,品味岭南文化史。

  书院,既是教育场所,又是研究学术、普及文化、宣扬教化的重要阵地,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广东书院始于南宋,兴盛于明代,在晚清达到了高潮——广东成为全国书院最发达的省区之一。

  广东书院,是承载精神气质和文化使命的标志及平台。在明代,广东诞生了具有全国性影响的理学大儒陈献章,他对广东学术的推动主要是通过书院来实现的。伴随着广东书院的发展,岭南地区也出现了众多硕彦名儒:湛若水、阮元、陈澧、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丘逢甲等,他们为广东文化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再者,清末的广东书院除传播文化外,还刊刻印行了大量经典书籍,贡献悠远。广东书院兼顾精英教育和民众教育的发展,其兴衰演变与广东文化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广东书院的多元发展,亦体现了岭南教育的多样化以及务实、开放、创新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广东书院史也是广东文化史。

  由南方都市报策划并执行的走读广东古书院系列沿用了走读系列一贯的多媒体报道方式,即记者通过实地走访和资料搜寻,以文字、视频、图片等丰富手段对遴选出来的16座岭南古书院的前世今生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和呈现,架设岭南书院文化传承领域研究与大众传播之间的桥梁。

  走读广东古书院系列报道在深度、广度和角度上都非常出色,不但提供了详尽的信息和独到的见解,还注重直播和短视频等可视化表现手段的运用,既注重思想性、主题性,又体现知识性、可读性和可看性。报道系统地呈现了广东文化教育的历史,在梳理岭南文脉,传承弘扬岭南文化之余,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认同、交流发展和新生代培育贡献了一份力量。

  《走读广东古书院》是南方都市报文体新闻部策划的走读系列报道的第二季,第一季《走读广东古城》,聚焦的是广东沿海因明代海防制度而设立的卫所城遗址,已由南方日报出版社于2022年7月出版,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一读,或许更能体会因应挖掘与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而诞生的走读系列报道之深刻内涵。

  走读广东古书院系列报道在南方都市报、南都APP、N视频、奥一网等跨媒体总触达人次逾2000万次,每次直播都在N视频、南都APP、微博、百度、快手等多家媒体平台同时进行,网端播放量过百万。微博#走读古书院#话题受关注程度高,当地文旅机构更是主动转载相关图文报道和短视频报道。

  走读广东古书院系列还得到了多位专家学者的认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广东文化大家刘斯奋先生欣然为报道题签“走读古书院”。在他看来,作为一本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广东书院历史的著作,《走读广东古书院》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不但系统地呈现了广东文化教育的历史,而且梳理了岭南文脉,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认同、交流发展和新生代培育添砖加瓦。”著名古书院文化研究专家、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李绪柏教授担任学术顾问;潮汕古书院文化研究专家、韩山师范学院吴榕青教授和孔令彬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任建敏副教授亲自担任导览嘉宾;中山大学中文系黎国韬教授对所有标题逐一修订;中山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吴承学先生在推荐语中如此写道:“《走读广东古书院》一书展现了岭南书院文化的精华和深厚底蕴,反映当时广东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由于赖以成长的“土壤”不同,各家书院的面目也迥异。譬如有的书院虽历经变迁但弦歌不绝,并演进为现代学校,如从榕江书院到揭阳一中,从龙湖书院到龙湖中学,又如从端溪书院到肇庆中学,都可视作这些书院的文脉得以赓续。有的书院却难抵岁月的侵蚀,空余断壁残垣供人凭吊,如藏身于增城南香山山坳里的莲花书院遗址,又如只余一座奎楼的考亭书院遗址。有的书院经修复后虽然不再常闻读书声,却因得到精心守护而成为“网红”文化空间,焕发勃勃生机,如青云书院和万木草堂,又如丰湖书院和鳌台书院。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5座古书院被列入广东省首批重点打造的“十大岭南书院”,它们分别是惠州丰湖书院、东莞鳌台书院、梅州东山书院、潮州金山书院和肇庆星岩书院,挂牌后它们都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条件,开展了类型丰富的文化活动、学术研究和公益课程培训,以赓续岭南书院文脉,建设大湾区文化高地。

  每座书院的建立,必定在当地引发崇文兴教之风,而书院的创建者也会被当地人奉若神明,留下诸多美谈。我们在书中还能读到不少书院轶事,譬如与包拯有关的“掷砚成洲”传说和“包公井”,与钟玉嵒有关的“萝岗香雪”和玉嵒诞,与湛若水有关的“尚书怀”荔枝,与方献之有关的西樵大饼和半山扒龙船风俗……总之,一座座书院在历史的沉淀下更显韵味悠长,走进书院,犹如打开灿烂的文化长卷。

  广州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庞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走读广东古书院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这些有形的建筑既是大地上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承载历史记忆的美学空间,有这样一本精美的图书作导览,就会有更多人走近这些古书院,这便是文化的分享,也是精神的传承。金年会棋牌官网

  中山四路长兴里,高楼林立,浓浓的商业氛围包围着一座清朝古建筑,建筑门额上面刻有“邱氏书室”四字。

  一踏进书室,触摸着逾百年的青砖墙,外面的喧嚣突然消失了,整座百年古书院给人以幽静清雅的感觉。

  天井式院落里,种着罗汉松和三角梅,两边还用水缸养着盆栽花卉水白菜,古色古香的氛围充溢其间。万木草堂陈列馆前副馆长黄惠雄说:“这些植物都是后期博物馆活化的时候,我们自己种的。希望观众从外面喧嚣的闹市一踏进万木草堂,心情马上就能平静下来,在这里享受慢生活。”

  一座由知名雕塑家潘鹤创作的雕塑《康有为与梁启超》也伫立在院落里。只见两人高低坐立,身后是汹涌波涛。黄惠雄介绍,这寓意着当时中国正处于变革时代。作为老师的康有为身穿长袍,目光沉着,抚着一叠书,寓意思想从此中来。而作为学生的梁启超身穿西装,望着远方,彰显了近代志士探索中国富国强民之路的决心。

  万木草堂除了大的学堂,还有一些小单间,现在用来做陈列室和展览室。房间门楣上写着“饶平房”“增龙从房”……由于年岁久远,字迹已经有点模糊。清朝曾颁过三次禁令严禁广东建合族祠堂,于是很多祠堂便以书院、书室的名义来修建,邱氏书室便是典型的例子。一来方便邱氏子弟来省城读书学习,及之后前往不远处的广东贡院参加科举考试;二则方便祭祀祖先,做祠堂之用。“这些房间一般是租给来应试的邱姓子弟。当时交通不发达,他们要提前从自己的家乡到省城来,到省城后,还要适应一下这里的生活,在这里复习考试。”

  门楣上的字,也特别有意思。整个广府地区姓邱的人都有捐份子钱。“各地区的孩子将来要到省城考科举,就按照不同地区标记住在哪间房。‘饶平房’就是来自饶平的邱(丘)氏族人出的钱,‘增龙从房’就是来自增城、龙归、从化的邱(丘)氏族人出的钱。”

  东山书院的初建,源于宋代的一句古老谶言。据传南宋官员王象之来到梅州之后,在《舆地纪胜》中留下了这样一句话:“百花洲尾齐州寺前,此地出状元。”当地客家人听闻大儒这句话喜出望外,立马集资修建一座“状元桥”。

  在李月云院长的带领下,记者走过状元桥,来到书院正门,只见门口三棵木棉树枝叶扶疏,牌匾上由晚清学人、著名书法家黄基题写的“东山书院”四个描金大字庄严厚重。李月云介绍,其中“东”字竖钩粗壮有力,有如一棵拔地而起的大树,这是黄基独创的笔法,叫“烟斗钩”,堪称中国书坛一绝,这块牌匾也因此成为书院的镇院之宝。

  除了正门由黄基题写的“东山书院”外,书院内还展示了不少文人名士留下的牌匾和楹联。如正堂上方悬挂的“初步云梯”匾额,就是由书院倡建人、嘉应知州王者辅所题。李月云介绍:“当年书院创建第一年就诞生了一名考上国子监的学生,这位学子叫钟许。王者辅作为书院的创建人特别高兴,就为这位学子题写‘初步云梯’,勉励他将来还要青云直上,步步高升。”

  东山书院在277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创建之初的1746年至1903年,东山书院是儒家书院,也是嘉应州的最高学府;第二个阶段是1904年,晚清政府取消科考,引入新学,此时书院在黄遵宪先生的推动下改办为“东山初级师范学堂”;民国建立后,书院又在和他的老师们的推动下,改办为现代东山中学。

  从古老的儒家书院,到师范学堂,再到今天的东山中学,一脉相承,弦歌不绝。近300年间,代代英才俊彦从书院走出,如黄基、黄遵宪,后来的东山中学还培养了新中国元帅——、骁勇善战的肖向荣将军,以及博士、曾毅院士等。“纵观这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东山书院始终秉持同一个使命,那就是立德树人,东山书院始终以培养利国福民的人才为根本。”李月云说。


本文由:金年会花卉盆栽有限公司提供

搜索